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历次会议 >> 十三届五次全会 >> 内容

传承地方戏曲 弥合产城融合的文化裂缝

发布时间:2016-01-13  来源:市政协  浏览次数: 字号:〖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必然是以“人”为纽带的“价值共同体”。这就决定了产城融合战略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谋篇布局。我把产城融合的理想境界归纳为八个字--“安身立命、盛放心灵”。针对“安身立命”的目标,常州做了不少努力,从就业率到社会保障,从免费游园到快速公交、从高新产业到绿色园区等等,不一而足,常州市民的幸福感逐年攀升、有口皆碑;后面四个字叫“盛放心灵”,这是产城融合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也就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自觉地对城市产生文化上的归属感和心灵上的归依感,最终形成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而群策群力的价值趋同,形成创新创造的激情涌流。
  目前常州市民的归属感如何?我从2011年开始连续采集了五年的街头样本,重点关注留在常州过年的情况。五年来变化不大,从小年夜开始,上演盛大的人口迁徙,期间交通顺畅基本不用红绿灯,中小商家大都歇业打烊,直到年初五之后,逐步回流,到正月结束基本恢复正常。这就说明,常州作为终极故乡的吸引力和召唤力还不够。产城融合的地理鸿沟,在常州正逐步缩小,而基于人文和心灵的文化裂缝,仍然是一个现实的制约瓶颈。
  由于我从业经历相对单一,一直从事舞台艺术,请允许我从地方戏曲传承保护的角度,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相融合的角度,来谈一谈对产城融合的感受。
  第一,戏曲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代言人。中国戏曲艺术“以歌舞演故事”,形态高度综合,凝练了方言、音乐、舞蹈、文学、诗词、武术、哲学等几乎所有传统艺术门类的精髓,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密码”。正如评弹之于苏州、昆曲之于昆山、越剧之于浙江,锡剧和滑稽戏之于常州,文脉维系得如何,非遗首看地方戏。浙江乌镇作为全国产城融合的典范,依靠定期举办乌镇戏剧节声名鹊起,在此基础上成为国际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戏剧的魅力让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水乳交融,促进了产城融合的高水平架构。戏曲对于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也正在引起中央决策层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之后,作为贯彻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国务院立即出台了关于传承戏曲艺术的实施意见。刘云山同志亲自召开戏曲工作座谈会,省委、省政府也召开了建国以来规格最高的戏曲工作座谈会,出台了省级戏曲传承实施意见,今年还将出台2016-2020年的保护规划纲要,对于任期内非遗剧种消亡的地方政府,将进行问责。
  第二,常州是中国戏剧的热土和重镇。作为锡剧和滑稽戏的发源地,也是洪深、阿甲、吴祖光、杨天笑、吴雅童、张宇清、周玉峰、殷延平等戏剧名家的故乡。从解放前“背包剧团”一路走来的常州锡剧团和滑稽剧团,都是有将近一个世纪历史的“光荣团”,都曾名噪一时,享誉沪宁沿线。常州锡剧与无锡、省锡一起,撑起了江苏地方戏第一剧种锡剧的“金三角”;常州滑稽剧团更是好戏连台,从《诸葛亮与小皮匠》、《多情的小和尚》到《我要做好孩子》,形成了江苏戏剧特有的“常滑现象”;小小的常州评弹团,五年四次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为城市赢得了荣誉。
  第三,市属非遗剧种正面临传承绝境。我市市属四家国有院团中,具有非遗剧种性质的有三家,分别是锡剧(国家级)、滑稽、评弹(省级)。目前,上述三家院团的骨干演员平均年龄已超过45周岁,全部进入艺术生命的“黄昏”期,演艺队伍后继乏人的现象已相当严重。由于现行编制是“退一个、减一个”,市锡剧院原先委托培养的10多名年轻演员由于无法进编,纷纷流失;曲艺团8名优秀演员由于待遇问题,先后流入上海、苏州等曲艺团体。另外,由于体制原因,导致拔尖人才引不进,办班招生缺乏吸引力。以锡剧为例,张家港、江阴、武进区三家县级剧团,这几年都拿出了10多个事业编制用于培养小苗子,扬州扬剧团更是一口气拿出了40个编制,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培养五年制本科学历的扬剧青年演员。记得费市长两年前到文广新局调研时,也讲到了培养戏曲后备人才的极端重要性,提及了在仪征工作时支持扬剧团培养小苗子的做法 。而常州锡剧团面对这样的形势,因缺乏培养引进的通道,只能望洋兴叹,今年与省戏校的联合招生计划由于没有吸引到足够的优质生源已经取消。综上所述,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举措,3-5年之后,院团将形成剧种无人传承、剧目无人上演、演员生存面临危机、剧团面临解散的危险局面,常州戏曲事业危在旦夕。
  回到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我认为,弥合产城融合的文化裂缝,要从传承地方戏曲开始。产城融合重在价值的协同、文化的认同和心灵的融通,承载浓厚乡愁记忆的戏曲,是最天然的弥合剂。2010年转企改制以来,面临困境的市属剧团不等不靠,积极进取,发挥了主力、主体、主导的地位。以滑稽剧团为例,20多人的团队,一手拓市场、一手排大戏,去年实现综合营收400余万元,净收益近200万元,创排大戏三部,新戏《幸福的红萝卜》成功入选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戏曲人有情怀,懂得感恩,给我一点阳光,一定还你十分灿烂。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出台市级保护传承地方戏曲的政策措施,让地方戏曲发展更有“底气”。学习上海、苏州、扬州等兄弟城市的普遍做法,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本轮深化国有文艺院团的实施意见,加快研究和制订政策和措施,保护好、传承好地方戏曲。
  (二)加强戏曲专业人才培养,畅通戏曲人才引进通道,让地方戏曲发展更有“人气”。在我们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有的能够自我克服,而人的问题,编制问题,是我们自身无法克服的,也是事关地方戏曲存亡的根本性问题。对市属非遗性质的剧种定向培养的后备人才,尤其是戏曲编导、音乐、舞美、表演等紧缺专业,实施学费减免(大专及以下的艺术职业学校代培);在国有院团剩余的部分事业编制中保留30个左右的全额编制,成立戏曲艺术传习所,作为引进舞台中坚力量的事业薪火;鼓励戏曲表演类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参与戏曲职业教育,在戏曲传习所中附设学馆,让委培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跟团学习,把基本功练扎实。
  (三)加大对戏曲院团的财政保障,逐步解决转企改制中的遗留问题,使地方戏曲发展更有“力气”。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戏曲传承保护的实施意见精神,确保财政对市属院团项目经费的总额不变、渠道不变,并根据事业需要逐步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设立市级的戏曲振兴专项资金,研究出台针对戏曲院团的场次补贴和演出采购制度,推动国有院团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在本轮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薪酬调整和养老金改革过程中,彻底兑现“老人老办法”遗留问题,让戏曲院团轻装上阵。
  (四)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推进戏曲受众现代化工作,使地方戏曲发展更接“地气”。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工作,保证全市所有学校每年都能享受到一次免费的戏曲演出;在全市中小学中选择50所作为戏曲通识教育的试点,开设戏曲兴趣课,特聘校外戏曲专家和戏曲非遗传承人兼职戏曲教学,从娃娃抓起,推进戏曲受众的现代化,维护好戏曲传承的根脉。
  最后,做个小广告,1月18日、19日,我们的新戏《幸福的红萝卜》将在红星大剧院进行新春惠民演出,欢迎各位领导、各位委员观摩指导并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继续深度打磨,争取在今年的精品工程验收中更上一层楼。(作者:文化艺术  张怡   编辑: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