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案 号 |
0267 |
提 案 者 |
无党派界别 |
案 由 |
关于进一步优化建设我市创新生态圈的建议 |
背 景 情 况 |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投入、精准施策、强力推进,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效果,为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在创新生态圈建设上,我市与周边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创新资源利用度不够的问题较为突出。 |
问 题 分 析 |
虽然我市引进了大量的创新资源,但创新资源与我市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协同动力、合作广度、深度存在问题,缺乏协同创新的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科技载体转化为经济生产力的效果不高,自身培养的高科技、快速成长的企业群体仍显不足;科技金融的服务手段比较单一,资本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撬动作用不强;科技中介市场管理不规范,等等。创新生态不完善已成为制约常州创新发展的瓶颈之一。 |
对 策 建 议 |
建议我市进一步优化建设创新生态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协同,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一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充发分挥科教城“创新之核”辐射作用,整合中科院、高校院所等科教资源,建立科教城与各辖市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合作共赢机制,推动创新创业要素向全市辐射和溢出。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支持常大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常州研究院等省级以上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建设,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常州集群转化。 二要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围绕集成电路、石墨烯及碳材料、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前瞻性产业,智能装备、智慧能源、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创新需求,布局国家轨道交通齿轮传动系统实验室、长三角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创新基地、东方碳谷、生命健康创新中心、空间信息创新中心、动力及储能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市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共享,加大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向企业的开放力度,将资源开放共享情况作为其运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三要实施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构建更加包容审慎新产品的准入监管机制,对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本行业更新换代产品、技术领先产品、国际战略影响产品通过政府采购示范给予倾斜。 四要建立健全创业孵化市场。加快建设20家专业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加速器,完善建设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等39家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专业孵化器和专业化众创空间,把孵育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的数量作为创新创业载体绩效评价的重要因素,按照评价结果进行奖补。 五要活跃科技服务金融市场。大力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利用政府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天使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引进和培育“科技支行”等科技金融机构,开拓面向高企的投贷联动、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服务,积极推广“高企贷”融资服务,支持更多企业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