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提案社情 >> 提案公开 >> 内容

[重点提案]关于创新物流体系、降低制造企业成本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9-29  来源:市政协  浏览次数: 字号:〖


0013

高纪庆

关于创新物流体系、降低制造企业成本的建议

《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常州紧跟大势,将推进工业制造明星城建设作为未来三年的重点规划。紧抓新经济发展机遇期,依托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做好智能制造提质扩面工作,加快推动制造业向集群化、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展现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常州样本”。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当前,我国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不断增强,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物流已从附属服务转变为提高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挖掘利润空间的重要因素,物流与制造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动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进一步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是整个常州制造企业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 目前常州物流不能有效适应制造业发展需求。常州制造业产品对外出口,主要依托水路,而现有常州港作为长江主要港口,发货吞吐量低、码头配套不足、驳船出运比例较少,无法满足本地制造企业货运需求的快速增长,同时还增加了企业的仓储成本。以光伏企业天合光能为例,天合光能是常州港第一大集装箱出口用户,2018年出口1008140英尺高柜,常州港驳船仅占比42.45%,不到一半。而2019年出口10924个,驳船占比略提高,也仅为54.45%2020年因疫情影响,客户交期紧急,可用驳船的比例更是大幅下降。

2. 当前各类运输方式分担比例不合理。制造业产品较多是基于基地直发,大部分属于联运方式,很难将其运输方式分开。常州的路运有一定区位优势,以光伏行业物流成本为例,沿长江基地,常州陆运与盐城、合肥、上饶相比有6-8%的优势,与宿迁等内陆区域城市,成本更是低了约10-15%。而常州对外物流运输中,水运为主,铁路及公路运输较少,尚未充分发挥现有陆运区位优势。

如何创新常州的物流运输体系,降低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强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我建议,必须优化现有运输结构,建设多式联运体系。依托常州港,充分利用港口资源,提升港口物流水平。发挥公路运输的灵活性,铁路运输的骨干性,连接海运与陆运,满足多种运输方式的需求。

1. 打造智慧物流,提升港口服务水平。从成本和响应效率方面来看,常州港口驳船对出口欧洲的货物比较适合,优势线路较单一。如果能够优化港口布局,根据本市空间布局和集疏运条件,合理增加航班密度,同时配套增加码头前置仓,打通宁波出海口,将会大大增强出口欧洲、美国及拉美等远洋航线地区的优势,提高制造企业的运输效率,节约企业的运输成本。

2. 打造智能码头,提升港口作业效率。完善常州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常州港口企业建立云服务数据中心,推动港口基础设施与信息、网络、新能源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和危险货物等重点作业区域全面感知、传输网络全覆盖。推进散货、集装箱码头无人化、智能化改造,建设港口智慧生产系统。

3. 打造铁(公)路连港,提升港口竞争优势。打通铁路和海运的集装箱箱源、增加外贸集装箱设备资源、适当放长作业前置时效。同时可结合本地制造企业货物资源和运力资源,引入和培养有符合本地企业需求的、有特色的货运干线及物流配套形态,实现海运与铁路、公路互动良性发展,既能提升常州港的口岸辐射能力和成本优势,更能提升常州本地企业对东南亚制造业原材料供应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