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案 号 |
0094 |
提 案 者 |
社法与民宗委 |
案 由 |
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
背 景 情 况 |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日益增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地缘文化、民族心理、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给社会服务与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对社会安定也有负面影响。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对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问 题 分 析 |
从我市情况看,全市现有流动人口191.84万人,今年以来登记流动人口129.8万,注销55万;全市现有出租房屋57.76万户,其中群租房1.8万户。近年来,我市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提升治理能力、服务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强化管理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狠抓责任落实、突出长效管理,不断巩固和发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质效,在人口管控、数据赋能、综合治理上都有新的提升。但从现实情况看,仍存在流动人口发现难、管控难、安全隐患突出不少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一是人员属性复杂。目前,流动人口主要以经商、务工、陪读为主,年龄分布层次广、社会关系复杂,呈现明显的同乡抱团以及“家庭化”流动特征。这类人员一方面对城市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公共资源的索求渴盼更为强烈,另一方面受限于文化教育程度,综合素质偏低,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法律意识淡薄、城市归属感较低等“半城市化”特征。 二是缺乏统一管理。外来流动人口来常居住,往往会选择出租屋或群租房,一些企业业主在为员工提供住宿的时候,为了降低成本,也会选择群租模式,往往造成外来人员大量散落全市各地,流动人口漏登、漏采情况时有发生,无法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三是安全隐患较大。大部分流动人口居住的群租房屋存在分隔材料不耐火、电气线路私拉乱接、电源插座安装不规范、消防器材缺失、不设逃生通道等消防隐患,极易引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因群租房共用水、电、厨房等原因,流动人员间极易发生纠纷和矛盾,同时流动人员也容易遭受诈骗、盗窃、“黄赌毒”等不法侵害,群租房也易成为犯罪分子藏匿地。 |
对 策 建 议 |
针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建议疏堵结合,常态长效开展群租房安全隐患整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公共资源倾斜,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质效。 一是着眼长远,新建、改建一批流动人口集宿区。根据《常州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工作方案》(常政发〔2019〕97号),建议加快建设流动人口集宿区建设,为流动人口提供安全、廉价、卫生的居住点。新建,参照武进西湖街道“烯望家园”、南夏墅街道“南湖家苑”等集宿区成功经验,编制集宿区专项规划,合理确定规模和布局,新建流动人口集宿区;改建,参照武进高新区东庄社区杨家圩1号典型做法,对于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厂房、商业办公用房,因地制宜,改建流动人口集宿区,经房屋安全、消防安全核审后投入使用。同时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计划生育、公共卫生、就业服务、社区事务、科技申报、住房保障和公积金提取等方面逐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政策,增强集宿区的磁吸力。 二、着眼服务,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使用率。引导相关部门在办理涉及流动人口的业务时,将居住证核验作为前置条件,从而提高居住证的申领率、使用率。同时,建立与流动人口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机制,不断缩小流动人口与我市户籍人口的同城待遇差距,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变“要我办”为“我要办”。 三、着眼长效,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质效。加强长效管理,优化服务举措,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开展流动人口和群租房登记检查,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运用大数据将已建成的智慧小区功能充分运用到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之中,提升管控效能。强化住建、公安、教育、人社、卫健、房产、交通等部门在流动人口服务的沟通协作,在数据共享、研判分析、联合处置等方面创新机制做法,为流动人口精准服务管理提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