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提案社情 >> 提案公开 >> 内容

[重点提案]关于以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契机,全面推动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两争一前列”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9-29  来源:市政协  浏览次数: 字号:〖


0223

谢忠秋等2

关于以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契机,全面推动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两争一前列”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010月,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2020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对江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两者合一,聚焦常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是要在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进程中,不折不扣地对照争当表率的要求,更加彻底地推进常州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更高水平地推进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努力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常州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就是要立足新发展格局这个大坐标,充分发挥常州高等职业教育综合优势,在提供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常州方案上,人才供给上,服务贡献率上争做示范,努力在率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客观地说,在常州的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1. 产教融合体制不畅。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实际所遇到的困难要比能够有效解决困难的办法还要多得多,从而使得一些高职院校知难不试。即使是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等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在实践中也是形式重于内容仪式感胜于成就感

2. 具有职业背景的高质量教师不多。尽管在现有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其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在逐年提高,也面向企业招收有工作经验的教师。但之于前者,由于双师型教师更多的是考出来的,而并不是在企业干出来的,因而离理想的双师型教师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对于后者,不是面临着学历较低的问题,就是面临着年龄较大的问题,甚或是教学能力的问题,又常常是招进来而难以达到期望值;加之学校和企业收入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招到质量较高的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加入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3.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和对外输出实力的职教模式不够。现今在世界上,重要的职教模式有5种,即北美的CBE、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BTEC、英国的BTEC和瑞士的三元制。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对中国的职教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距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和对外输出实力的职教模式还较远。也正是如此,在202010月,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的《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中,十分明确了新时代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要求,就是要探索形成以城市群为载体、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和对外输出实力的职教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教新高地和样板,并为此提出了5项大的改革举措。可以说,这是国家和江苏省在苏锡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上下的一盘大棋,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4. 办学绩效不佳。横向比较,不同院校间的办学绩效有着极大的不平衡性;纵向比较,同一院校的办学绩效又有着极大的不充分性。

上述种种问题,都是进入新时代、置于发展新格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需要趟过的深水区,也正是需要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产教融合体制改革江苏创新方式高质量人才供给江苏方案中国职教模式江苏实践经验高等职业院校治理江苏范式之所在。没有这些,也就谈不上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两争一前列。而之于常州,显然,应是江苏创新方式江苏方案江苏实践经验江苏范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如此,也应是一个重要的贡献者。

(一)以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契机,充分利用常州大学城综合优势,着力在产教融合体制上深度改革,为全省乃至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常州创新方式

1. 移交高职院校的办学权。对全市区域内所有高职院校和各产业园区分门别类,按照各自的性质进行对接后,将其高职院校的办学权移交。其实质是由现在的省市政府直接办学改由产业园区直接办学,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办学落实落地。

2. 办学经费不变。考虑到是办学权的移交,而不是所有权的移交,因此,为保证各产业园区愿意去做,必须保证现行的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由省市财政划拨的渠道、生均经费额等以及增长机制的不变。当然,产业园区也不得挪用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

3. 书记、校长可两种身份。高职院校书记、校长的任命由省教育厅和产业园区双向协商后任命,高职院校书记、校长可兼任产业园区的党工委副书记和副主任。

4. 教学内容设置实行不变。所谓不变,对于红头文件规定的,产业园区不得有任意改动教学内容;除此以外,完全可按照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

(二)以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契机,着力在教师入口上深度改革,为全省乃至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常州高质量人才供给方案

1.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入口体制上深度改革。就是改招聘为选聘,改高职院校所有为高职院校使用。选聘是指,一方面由高职院校根据教学需要,列出应由来自企业的教师承担的所需课程清单;另一方面则由企业列出能承担高职院校教学任务的企业技术骨干名单。然后,在相关部门协调下,进行双向选聘。高职院校使用是指,仅对选聘上的企业技术骨干作为任课教师使用,其人事关系并不调入学校。这里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愿意列出能承担高职院校教学任务的企业技术骨干名单并同意被选聘的技术骨干到高职院校任教。显然,在将全市区域内所有高职院校的办学权全部移交给相对应的产业园区后,则这一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相反,而是现行的办学体制,则有必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解决,比如,由市人大出台促进常州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条例,其中,可规定企业有义务提供技术骨干作为所在区域职业院校相关课程教师,等。

2.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使用机制上深度改革。对于学校教师,可实行三二工作制,即在学校教三天学,在企业上两天班——从长效管理看,企业必须将该教师视作企业的外聘员工同等管理。而高职院校要特别加强对学校教师的考核,重点考核将企业技术教给学生的情况。对于企业选聘的教师可实行一四工作制,即企业技术骨干在学校教1天学,在企业上4天班。之于工资,选聘的企业技术骨干的工资仍由企业发放,教师的工资仍由学校发放。但可积极鼓励企业和学校以补贴或奖金的形式向企业技术骨干和教师发放,以通过增加收入的方式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市政府也应拨出一定的专款对企业进行一定的补贴或奖励,以弥补企业的损失。

(三)以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契机,着力在发展政策上深度改革,为全省乃至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常州实践经验

1. 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上深度改革。一是深度融合苏锡常都市圈,尤其是常州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常州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做强各校优势(品牌)专业;二是聚焦苏锡常都市圈,尤其是常州专业资源,高质量发展苏锡常都市圈,尤其是常州新兴产业所急需的新专业;三是对已经设置的重复专业,按照市场需求和专业基础的原则,进行动态优化,重点建设的优势专业群与苏锡常都市圈其它高职院校建立错位机制,精准融合苏锡常产业布局,错位培育各校专业特色,集中力量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品牌。

2. 在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结构上深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大创新。常州高等职业教育要着力在类型结构上寻求突破,建立由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高职硕士、高职博士相贯通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结构体系。一是加快高职本科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体现立德、立能、立地的核心元素:立德价值体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定位在做人;立能价值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达成上,定位在做事;立地价值体现在办学过程上,定位在服务地方。二是加快高职本科学校规模设计,依据常州新兴产业需求链,布局高职本科学校供给链,力争在十四五建立1—2所职业技术大学。

(四)以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契机,着力在办学绩效上深度改革,为全省乃至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常州治理范式

1. 应尽快制定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两争一前列高质量发展方案。对标对表《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尽快拿出常州的实施细则。

2. 应着力在提升不同院校间的高等职业教育绩效上改革创新。在实践中,要在院校之间分层实施治理:对于双高计划高职学校,重点在如何提升对接国际高等职业教育标准绩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和对外输出实力的职教模式上改革创新,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成为国际高等职业教育标准之一;对于省普通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在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教新高地和样板上改革创新,使之成为江苏省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阵地。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在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江苏又有哪个市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这既是习总书记的重托,也是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任。常州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拿出舍我其谁的勇气,更要拿出常州高等职业教育独特的智慧,完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这一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