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社情民意 >> 内容
 
关于把我市创建全国历关于把我市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史文化名城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0-08-17 浏览次数:  字号:〖
 
        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反映:前阶段,我们对常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常州建设文化强市的步子还不够快,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氛围和紧迫感还不够强;文化产业缺乏统一规划,资源分散,缺少整合,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家底不清,统计口径不一,数据不准确;我市抓文化建设的力度与苏州、无锡、镇江等周边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为推进文化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议把我市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具体建议如下: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议我市要抓住全省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两大机遇,加快文化名城建设。一要加强领导,把文化名城建设的任务纳入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经济社会事业质量和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之一。二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常州实际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三要适时召开全市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会议,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推进文化名城建设。
        2、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落实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建立文化的投融资平台。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兼并重组,提升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
        3、加强文化资源整合。我市应在挖掘、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激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动漫、网络游戏、数字传输等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建设三大“区域文化产业带”,努力抢占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等新阵地,加快培育六大“核心文化产业群”, 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信息、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加快组织实施一批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具有先导性的重大文化工程和重点文化项目,形成一批新兴业态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群。
        4、培育知名文化品牌。彰显常州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文化与产业融合,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做好阖吕城、齐梁故里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加快青果巷、前后北岸、古运河、杨桥、孟河、三河口等特色街区、古镇的整体规划和重要人文景观的修复,逐步修复一批名人纪念馆,以点带面,实现成片开发,综合利用;大力扶持常州梳篦、乱针绣、留青竹刻等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一批常州独有的或最具优势的文化知名品牌和经典项目。
        5、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形成我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行业协会、学会等文化中介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进一步强化管理责任,突出管理重点,完善鼓励制度,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方式,努力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改善和优化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6、培养优秀文化人才。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紧缺人才培养,加快高端人才引进,防止优秀人才外流,优化整体人才结构。充分尊重人才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投身文化名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认为,我市文化名城建设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态势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全市应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化建设,抓住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机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凝聚社会各方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常州建成“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兴、文化人才优”的文化强市和具有文化品牌影响力、文化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新发展力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州市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03-2017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angZhou Committee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