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常州市主要金融指标继续保持稳中有进,对全市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比较稳固,金融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稳步增强。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39万亿元、1.18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04%、14.94%,增速均高于苏南平均0.4个百分点;保险业保费收入331.87亿元,增长10.34%,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新增上市公司10家,首发融资64.68亿元,9家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113.5亿元,创历史新高;龙城金谷累计集聚机构547家、认缴注册资本600.3亿元,机构集聚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二是金融支持重点领域精准加大。全市重大项目贷款增长50.31%,政府推介重点企业新增贷款164.05亿元,为上年的2.08倍;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1762.76亿元,比年初增加249.63亿元,增长16.5%,增速创近年历史同期新高,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位列全省第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10.93亿元,增长36.04%,普惠金融高质量考核全省排名较上年度攀升3个位次;新增“首贷户”企业6418户,“绿色企业名录库”首期680户企业全部接入省级“名录库”,入库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三是金融改革创不断深化。推动建立常州市金融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强化全市金融工作的统筹谋划和协调联动;“普惠融”政策性转贷、首贷攻坚、融资会诊帮扶三条破解民企融资难的经验被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纯信用、纯线上产品“常信贷”得到《金融时报》宣传推广、获《人民日报》专访;推动全国首笔出口信保保单融资业务申请成功落地我市,全市累计发放跨境金融区块链项下贸易融资13.1亿美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3家单位、1个集体和2名个人获得国家级荣誉。
四是金融稳定持续巩固。全市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0.58%,比年初下降0.1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16个百分点;全省首创惠企政策扶持、融资会诊帮扶和风险处置协调三项机制,已为多家大中型民营企业进行帮扶、纾困和协调,为企业走出经营困境提供了坚实保障;成立全省第一家反洗钱合成作战中心,年内成功推动4起洗钱罪定罪宣判;非法集资打早打小成效显著,立案数连续三年下降,本地主办案件占比、规模持续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