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自2005年开始连续实施两轮“民营经济三年跃升计划”。5年多来,民营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甚至更高。瞄准更高目标,昨天我市出台《常州市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2011-2013年)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3年努力,使全市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规模水平、有效投入、节能降耗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主线,到“十二五”期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要实现“五个五”的目标:净增私营企业50000家;净增科技型孵化企业5000家;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入库税收亿元以上企业超过50家;新增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各5家以上。
我市将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五大重点工程。
一是新兴产业提速发展工程。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实现产业规模倍增,到2013年,全市新兴产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产值5000亿元,年均增长30%;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到2013年,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4%,新兴产业专利量占比达到40%以上,围绕新兴产业建设20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35个市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建设35个校(院)企联盟;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到2013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超10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15家以上,形成光伏、半导体照明、创意、新能源车辆等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全面完成五大产业三年振兴计划,依托“一核八园”和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集中力量、资源和政策,推动五大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城市产业品牌。
二是现代服务业突破提升工程。按照“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质提升”的要求,加快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职业教育与科技研发基地、富有特色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基地、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和物流商贸基地。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突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产业新优势;突破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13年旅游收入突破500亿元,占GDP的比重争取达到5%;提升发展商贸市场物流,完善产业功能;提升发展房地产业,优化供应结构。
三是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工程。推动集团化发展,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兼并重组走裂变发展之路,扶持具有“专、精、新、特”优势的企业,加快增强特色规模实力,成为行业小巨人;加快产业链建设,围绕打造智能电网、新材料、新能源等千亿级产业链,汽车及新能源车辆、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五百亿级产业链,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转变经营模式,发挥“两化融合”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推动力,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促进企业迅速做强做大;坚持外向拓展,推进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推动民营经济在外资、外贸、外经上取得较大突破。
四是中小企业培育壮大工程。有效探索中小企业培育、成长、壮大三大机制。加速培育创业型小企业,为创业者提供周到的“摇篮服务”,力争每年孵化1000家科技型企业;引导科技型小企业快速成长,力争每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0家;催化企业壮大发展,以推进制度创新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活动、实施高成长企业扶持计划、行业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培育计划等一系列培育工作的开展,帮助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做强做大。
五是发展环境创新优化工程。探索长效发展机制,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契机,探索科技创新成果与资本融合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和资本流入“一核八园”;实施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加快建设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一个中心、八大平台”;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力争到2013年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2000亿元,发展壮大融资性担保行业,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聚集发展,完善微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新一轮“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83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完善服务强化考核,重点扶持创新型、服务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等民营企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