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个人中心
618manbetx 1mantbex 政府信息公开 660manbetx 354manbetx 1Manbetx 数据发布
当前位置:
常州市2005年财政总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08-04-24  浏览次数:  字号:〖

——2006年1月11日在常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陈伟昶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05年财政总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总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5年全市财政总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顺应宏观调控,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此基础上,财政总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768800万元,全年同口径(以下同)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93951万元,完成预算的103.27%,同比增长18.77%,增收125463万元。其中: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为637000万元,全年完成652934万元,完成预算的102.5%,同比增长17.87%,增收99005万元。市区财政收入中武进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为191800万元,全年完成193036万元,完成预算的100.64%,增长15.73%,增收26236万元。
  金坛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为55300万元,全年完成56762万元,完成预算的102.64%,增长18.13%,增收8710万元。
  溧阳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计划为76500万元,全年完成84255万元,完成预算的110.14%,增长26.69%,增收17748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从2005年起,国家调整完善了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将出口退税原由中央、地方按比例分别退付调整为由中央库统一退付,相应增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经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同意,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调整为878000万元。按调整后的出口退税政策计算,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完成949905万元,比去年同口径增长27.43%,其中:市区实际完成791433万元,同口径增长27.08%,金坛市完成67384万元,同口径增长24.42%,溧阳市完成91088万元,同口径增长31.07%。在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构成中,增值税完成196438万元,同口径增长14.07%;营业税完成217869万元,同口径增长29.91%;企业所得税完成106876万元,同口径增长29.33%;个人所得税完成42383万元,同口径增长19.07%;契税收入完成85568万元,同口径增长62.27%;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完成63336万元,同口径增长6.47%。
  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2005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753720万元,由于上年结转、省下达专项经费、追加预算等因素,全市财政一般支出预算调整为1016227万元;市区一般支出预算调整为828315万元;市本级一般支出预算调整为350427万元。
  2005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970145万元,完成预算的95.47%,增长28.22%,增支213518万元。其中:市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86970万元,完成预算的95.01%,增长28.61%,增支175064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12389万元,完成预算的89.15%,增支88931万元。
  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是:
  基本建设支出57287万元,完成预算的95.09%;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31776万元,完成预算的95.32%;
  科技支出21280万元,完成预算的95.90%;
  农林水支出68190万元,完成预算的99.29%;
  教育事业费135641万元,完成预算的98.22%;
  社会保障支出82751万元,完成预算的95.89%;
  行政管理费支出93463万元,完成预算的96.95%;
  公检法司支出81155万元,完成预算的99.21%。
  根据全市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市本级和辖市、区级财政都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
  为确保财政预算任务的完成,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围绕促进发展,加强征管,推进改革、构建公共财政,着力推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培植壮大财源基础。
  全市各级财税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主动服务发展作为财税工作第一要务,围绕发展,服务发展,努力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是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全年国税部门办理出口退税46.79亿元,国地税及财政部门兑现各种政策性减免32.16亿元。二是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5年市本级预算安排支持企业发展资金19827万元,其中,科技发展资金9100万元,比上年翻了近一倍。三是支持加快利用外资,鼓励企业出口创汇,安排外向型专项资金2150万元,发放出口企业保费补贴,设立“走出去”专项资金,鼓励企业扩大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四是利用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帮扶、导向作用,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安排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五是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做大做强企业的台账月报,分析发展动态。实行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登记“即办制”,落实高新区、武进开发区“零收费区”政策,规范涉企检查,对需要财政办理的事项,做到积极、认真、快速、高效。
  (二)加强征收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按照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的原则,市财政积极会同、协调国、地税部门及时分解下达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制,全力以赴抓好收入征收工作。一是依法大力组织税收收入,切实做到应收尽收。二是按月进行税源分析,逐月抓好收入进度。密切关注经济运行和收入征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搞好调查研究,加强和改进征管工作。三是加强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收入征管,取消契税代征,全面实行财政直接征收。四是将部分行政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促进预算收入的完整。
  (三)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按照“两个高于”的要求,加大对“三农”投入。全市全年支农支出预算安排6.88亿元,比上年增长38.98%。安排3600万元用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安排1600万元用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建设;安排500万元重点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带动农户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安排以奖代补资金100万元,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同时,切实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继续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市级共补助资金1063万元。规范、简化粮食直补程序,确保粮食直补工作有序进行。加大对困难乡镇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安排扶持资金23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230万元,专项用于较困难乡镇财源建设。
  (四)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支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突出公共财政,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推进“五保合一”,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根据2004年底国家出台调增企业职工养老金政策以及市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状况,市财政调度安排养老金收支缺口资金1.02亿元,确保市区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大再就业支持力度,落实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及小额贷款政策。2005年安排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及再就业资金5450万元,较上年增加1100万元。发放社会保险补贴3500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2500万元,对2262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自主创业培训。积极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足额安排低保资金,提高城镇“三无”对象生活补贴标准,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年初安排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资金1200万元,全年市区低保对象4642户、9377人,发放保障金1950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618户、1201人、774万元。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安排公共卫生及市重点项目的贷款贴息350万元,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的经费保障,落实农村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扶持政策,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出台城市低保对象、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办法,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五)履行财政职能,推进各项改革。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按照早编、细化和统一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建立财政供养人员管理系统和单位车辆、办公设备等基本信息库。根据实际测算、调整公用经费分类分档定额标准、车辆综合费用等。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完整性、合理性。
  积极推进国库收付管理制度的改革。按照统一规划、积极推进的原则,在试点的基础上,2005年将市级269个预算单位分两批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市本级全面实施。
  继续大力推进政府采购。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完善政府采购预算制度,推进实施政府采购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开展网上采购,加强部门集中采购管理。2005年全市实现政府采购142985.47万元,比预算节约资金14249.64万元,节约率9.06%。
  推进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票款分离制度,加强对重点部门的票据管理和服务,严格票据缴验和银行账户管理,加强收入解缴。规范收费管理,开展对省级开发区“零收费”调研,落实教育收费“一费制”。制定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办法及票据管理办法,规范收缴程序,开发非税收入管理软件,建立非税收入考核机制,促进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参与城市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性建设债务管理,探索建立政府性建设项目负债风险预警机制。制订政府性建设债务相关管理操作规程,逐步完善各经营城市平台政府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负债“借、用、还”监管机制。
  (六)完善财政管理和监督机制,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进一步健全罚没财物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罚没票据缴验制度和罚缴分离规定。加强基本建设支出的项目管理,对财政性投资的重点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对国债专项资金项目实行监督检查。加强土地出让金、住房公积金等财政资金的征收管理。规范市级储备粮管理,加大彩票监管力度,继续做好世行贷款回收工作。
  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宣传贯彻《财政违法行为处分处罚条例》,制订财政监督有关规章制度。围绕预算内外收入增收堵漏,预算内外支出跟踪问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检查原则,先后组织开展了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改制企业不良资产清理等一系列专项检查。认真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清理工作,完成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机关工作人员拖欠公款的清理清退。
  加强会计管理。组织《会计法》颁布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加强会计制度培训,做好会计人员的日常管理和后续教育工作,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表稽核和会计人员诚信教育,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2006年全市财政总预算草案
  根据《预算法》的规定和中央、省关于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要求,贯彻落实稳健财政政策,结合我市实际,2006年财政总预算安排的原则是:财政预算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坚持依法征管,确保应收尽收;本级财政支出预算坚持量入为出和“一保必需,二保重点”的方针,优化支出结构,突出人民得益、共享改革成果,突出社会事业发展,突出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的人居环境;深化部门预算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非税收入和支出的管理,推进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按照以上原则,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初步预算为: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250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5%。其中: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000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5%。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支出预算938508万元(包括上年结转、当年体制财力安排、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支出,下同),比上年增长24.52%,其中:市区当年一般支出预算766439万元,比上年增长24.42%,市本级财政一般支出预算290017万元,比上年增长20.63%。其中:市本级体制内财力安排19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25%。
  现将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安排的几个问题说明如下:
  (一)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与此相适应,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1092500万元,增长15%。其中:市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算910000万元,增长15%。在实际执行中,要按照“预算服从税源,依法征管,应收尽收”的原则,切实加强征收管理,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任务。
  (二)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贯彻《预算法》关于地方财政收支必须平衡的规定,以2005年初市本级体制财力预算安排增长20%和2006年专项收入来源为依据,安排2006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市本级体制财力预算安排考虑了目前已知的两个不确定因素:一是省政府自2001年起调整了省与市县的财政分配关系,2005年到期。省财政从2006年起对市县实行新一轮财政体制的政策尚未明确。二是随着2006年1月《公务员法》实施,中央将实行新一轮的工资制度改革,对年度预算的影响尚难预测。本着留有余地,应对消化政策性增支等不确定因素和年度预算收支的比例关系,2006年市本级体制财力支出预算按比2005年年初支出预算增长20%安排。留有余地的财力和实际收入预算执行中比预算财力增加的部分,年终视情况用于追加预算、消化政策性增支和年初预算尚未列入的项目支出以及由于省对市调整体制可能相应减少的财力。2006年市本级体制财力预算安排中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鉴于提高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保证市委、市政府已确定的促进改革发展所必须的项目支出及机关事业单位正常必须的维持经费,全年部门预算安排支出115021万元,占体制财力预算安排总额的60.54%,比上年增长15.85%。其中:用于正常维持运行的基本支出预算比上年增长14.15%,保证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部分重点项目、法规确定的专项资金到位及机关正常运转的必办项目预算比上年增长26.15%,其他专项经费比上年增长7.09%。二是去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养老金扩面征缴工作,考虑到今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能够收支平衡的因素,增加了对社会弱势群体保障的支持力度。剔除弥补养老金影响因素全年安排支出18660万元,占体制财力预算安排总额的9.82%,同比增长20.7%。三是考虑支持经济发展等因素,继续加大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力度,全年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安排28819万元,占体制财力预算安排总额的15.17%,比上年增长47.34%。四是考虑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等因素,全年用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安排15500万元,占体制财力预算安排总额的8.16%,比上年增长198.08%。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农业、科技、教育支出均要高于财政支出预算增幅的要求,今年安排农业支出6850万元,比上年增长20.39%;安排科技三项费用经费比上年增长100%;贯彻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决定,对市本级财政安排的市属中小学教育事业公用经费中生  均公务费定额、零星设置购置费实施五年倍增翻番。
  三、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完成2006年收支预算任务而奋斗
  2006年是我市全面贯彻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全面完成收支预算,对于开创我市改革、发展新局面,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支持经济发展,做大经济财源蛋糕。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增强经济发展主体的竞争力。二是会同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用好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预算资金,创新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支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充分发挥财政手段,促进我市加快利用外资,吸纳民资,增加有效投入的步伐,做大经济总量。四是支持促进经济发展的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担保行业的健康运行,培育和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
  (二)突出征收管理,健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加强财税部门的协调配合,坚持依法治税和应收尽收。落实责任目标,强化工作措施。建立财政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机制,规范收入入库级次属地界定,巩固税收属地征管成果。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税种的征收管理,改进小税种、零星税源征管,积极探索社区零星税源协管机制,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做好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的征收工作,实施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三)突出优化支出结构,构建和谐稳定社会。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一是高度重视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险金征缴力度,扩大养老金覆盖面,依法应收尽收。建立最低生活保障自然增长机制,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动态下的应保尽保。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投入,重点支持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助体系建设、重大传染病防治,调整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制度。二是注重抓好“三农”问题政策落实。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财政支农的投入政策,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切实转变财政支农方式,整合并集中资金,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优势主导产业带、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的扶持。增加动物疫情防治投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规范支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农村各项配套改革,清理和化解乡镇债务。三是进一步增加对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贯彻“科教兴市”战略,依法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加大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加大体育文化事业投入,重点支持体育会展中心、大剧院、博物馆等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建设。
  (四)突出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
  一是深化、完善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完整性、合理性。
  二是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大财政直接支付比重,规范资金清算,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
  三是推进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实行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实时入库”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建立部门、单位征收激励机制,挖掘非税收入潜力,促进非税收入应收尽收。
  四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推行网上采购、政府采购协议供货联动制度,加强分散采购、部门采购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质量。
  五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规范政府性建设项目投融资管理,建立政府性建设项目负债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财务管理,促进各投融资平台规范运作、平稳发展。
  六是制订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本着积极稳妥、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财政资金比例较高、社会影响大、评价指标较易确定的项目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五)突出依法行政,加强财政监督管理。
  加强会计管理。做好新准则、新制度培训,严把会计从业资格准入关,推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诚信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行业监管,加快会计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水平。
  加强财政监督。贯彻《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制定财政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建立科学的预算监督体系,完善预算执行监控制度,加强对科技、农业、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等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加强罚没收支管理,坚持罚缴分离,严格收据缴验制度。规范市级储备粮管理,加强土地出让金、住房公积金等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制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建立固定资产动态信息库,及时掌握行政单位资产变动情况。
  加强国有资产收益征收管理。逐步建立国有资本预算管理制度,规范产权交易行为,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化建设。
  各位代表,实现2006年财政收支预算目标,任务十分繁重。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十四次全委会议精神,积极履行职能,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努力全面完成预算和各项工作任务,为我市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主办:狗万不能提款  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万博娱乐彩票官网  电子邮箱:czwgzx@changzhou.gov.cn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