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歌女》节目介绍单在哪啊?”
“今天的锡剧是谁来演的呀?”
“交响锡剧是什么内容啊?”
22日18:23,北京保利大剧院门口,簇拥了密密麻麻的观众,他们纷纷打听。
19:00开始,剧场观众席上不时有首都文艺界的名家入座,还有很多常州籍在京高层人士携亲友出席。
19:40,满场观众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在随后响起的气势磅礴的音乐和《四季歌》的合唱声中,“金嗓子”周璇的经典剧照和3D影像资料通过多种方式不断闪现,久病初愈的“周璇”穿一身灰色衣裙,从梦中缓缓醒来,恍惚看见曾经的爱人严华的身影,用韵味十足的新创锡剧唱腔深情询问“你是谁”。
演出由此拉开序幕。
由市委宣传部、常州日报社、市文广新局、北京好风好雨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常州锡剧院等6家院团联合演出的原创交响锡剧《天涯歌女》,盛大公演。这是我市锡剧原创剧目近50年来首次晋京与首都观众见面。
《天涯歌女》创造了江苏戏曲史上多个第一:第一部通过公开选拔产生主要角色的戏曲作品;第一部以媒体为运作主体的戏曲作品;第一部跨院团合作,共有6个专业院团参加演出。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副秘书长孙怀山,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新力,常州市代市长姚晓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缨以及市政府秘书长徐新民等观看演出。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会长、原交通部部长钱永昌,吴文英之女、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局局长吕虹,常州籍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夫妇,赵丹之女赵青,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张春孝夫妇等也到场观看演出。
全场1400人的座位几乎座无虚席。
此次晋京演出的《天涯歌女》,与此前常州首演季上演的相比,又进行了四方面打磨:一是从完整剧情的角度,对原先第五场后的结尾进行了扩充,增添了周璇应邀回国的黑白影像画面作为过渡;二是将人物服装与舞台布景进行适度调整;三是略增了剧中一些关键角色的戏份;四是精减了魔术、舞蹈的长度。
当周璇在纱幕后背对观众走向高台,定格成中国电影歌唱史上的经典造型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孙家正等领导走上舞台与演职人员合影。
散场时,观众边走边称赞:“剧情很流畅,舞台效果很华美,讲述周璇故事的角度也很新。”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剧协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王蕴明觉得:“地方戏曲进行这样的探索,非常好。”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文化部艺术局原副局长姚欣认为,传统锡剧现代化很切合戏曲发展的实际,这部戏的故事则还可以稍稍再丰富一些。
50多年前的锡剧晋京演出
锡剧原名常锡文戏,是发源于常州、流行于江浙沪的地方剧种,和越剧、黄梅戏并称为“华东三大剧种”。
作为常州乃至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常州锡剧《红楼夜审》曾于1958年应文化部邀请,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剧团和演职人员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四大创新
交响锡剧《天涯歌女》的创新与亮点,表现在四大方面:
机制创新。本剧的组织方式,是出品方集体领导下的项目负责制,创造了江苏戏曲史上的多个第一,包括通过公开选拔产生主要角色、以媒体为运作主体、跨院团合作等。
音乐创新。在尊重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借鉴交响乐和其他剧种宏大、整体的音乐结构方式及叙事方式,探索弥补传统锡剧音乐、创腔零碎、叙事性不强、配器局限的不足,在中西合璧中寻求“好听”的效果。
呈现创新。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空间、多视点的综合调度,在美轮美奂的呈现中实现“好看”的诉求;此外,还综合了交响、合唱、魔术、舞蹈、视频等多种艺术形式,使观众感到“好玩”。
传播创新。尝试按照年轻观众、城市观众、外地观众、海外观众不同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改造传统的音乐手法、推进节奏和舞台空间;并且不断通过网络与普通市民尤其是青年网民互动,及时倾听他们的意见并反馈到创作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本剧在常州举行的首演季,总共演出4场,观众6000人次,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观众占40%,他们纷纷表示:音乐变得现代大气了,舞台空间拓展了,呈现手段多元了,情节推进节奏加快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