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关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海关依法行政工作,规范政务信息公开行为,不断强化把关服务职能,狠抓各项政务信息公开措施的落实。以完善工作机制和拓展公开渠道为抓手,坚持“便于群众知情、便于群众参与、便于群众监督、便于服务群众”工作原则,从公开办事依据和程序、公开办事结果、公开重大事项决策、公开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化公开内容、拓展公开形式,增强公开实效,促进信息公开工作与政务、业务工作的紧密结合,积极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不断提高我关信息公开整体工作水平。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工作机制,深化信息公开与全局工作的融合
根据上级关于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我关以“办事程序透明、咨询服务到位、投诉渠道畅通、投诉反馈及时”为工作要求,成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以办公室为主的办事机构,在健立健全信息公开工作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工作台帐制度、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等制度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推动信息公开与全局工作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一)促进服务举措科学化
2014年,我关加强统计预警监测和实地调研,综合分析、细化措施、建言献策,专报被常州市委书记阎立批示1篇。紧扣“重大项目突破年”主题,配合市相关部门做好涉及进口设备的重大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服务,为诺贝丽斯(中国)铝制品有限公司开展出料加工业务向上争取支持。服务创新驱动,梳理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事业名单,开展集中政策宣讲。支持自主品牌商品出口,加大对侵权货物查验力度、引导辖区企业到海关总署进行知识产权备案,今年以来共查发涉嫌侵权货物4批次,共计4300件,货值约人民币50.46万元,辖区企业在总署新增知识产权备案21项。拍摄发布关区首部知识产权题材原创微电影《侵权风暴》。
(二)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
我关全面落实分类查验和查验分流,扩大跨区域通关适用范围,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从A类企业扩大到B类生产型企业,同时辖区适用“属地申报、属地放行”通关模式的企业数量扩大至271家。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自9月22日实施以来,共接受1077票广义一体化报关单和187票狭义一体化报关单的申报。进一步推进通关和保税业务无纸化改革,提升报关单无纸化率,1-11月,通关作业无纸化率达到91 %。落实担保放行制度,为2家企业开展免担保验放业务。落实简政放权要求,参与行政审批改革,做到将政策宣传到位、将业务改进到位、将问题研究到位、将风险控制到位。按照“一点申报、多点放行”或“多点申报、一点放行”的大通关思路,实现辖区内各办事机构、特殊监管区域与常州港口岸的对接。大力推广税费电子支付,目前电子支付的企业比例达到95%。
(三)实行“一窗式”服务
我关以方便进出口企业办理通关手续为目标,整合备案审批窗口功能,建立集企业注册登记备案、加工贸易前期备案、减免税审批备案和综合服务于一体的“一窗多能服务窗口”。通过调整窗口功能设置,优化审批流程,尽可能使进出口企业在一个窗口能办理所有涉及海关备案事宜,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最佳结合。
(四)健全内部公开制度
通过建立“两会、两评”工作机制,定期对本关各项工作进行梳理、评价和督促,并以《关长碰头会纪要》、《每周工作报告》、《工作讲评建议书》等形式在全关进行公布,真正做到关务、关情的内部公开;通过关员代表民主对话会、青年夜校等形式,主动倾听关警员的呼声,接受内部监督,并对关员所提意见进行跟踪、落实、反馈和公示;建立财务收支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向关员代表通报相关情况;建立重大决策事前征询意见制度、关员代表参与决策制度。
(五)积极做好网络平台建设
一是积极做好门户网站建设。在完成信息发布、网上查询、等规定动作的同时,按照“集中服务、全程服务、综合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查询、咨询、投诉、求助等功能,利用网站渠道开展网上调查、在线访谈,收集民情民意,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利用率,扩大门户网站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二是积极参与地方信息公开网络建设。按照地方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及时更新“中国.常州”网站上的海关信息,定期做好相关材料和报表的报送工作,配合“常州12345热线服务平台”做好信息资料的备案、疑难问题的解答、业务困难的帮助等工作,依托地方网络信息平台扩大本关信息公开工作的涉及面和影响力。
二、强化品牌创建,实现信息公开内容和形式双突破
我关将信息公开工作与“全国青年文明号”、“省级机关巾帼文明岗”、“信息公开示范点”等品牌创建工作相结合,努力提升信息公开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信息公开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双突破。
(一)营造全员参与公开氛围
以“政务公开示范点”品牌创建为目标,在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优化硬件设施、完善基础工作等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全员参与信息公开工作的热情,营造“人人都是窗口,个个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在创先争优、创建品牌的过程中,切实推动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完善12360后台专家机制
在密切与南京海关12360专线的联系的同时,不断完善后台专家机制,充分调动青年业务骨干参与信息公开的热情,积极做好为企业答疑解惑、解决实际业务难题等基础工作。
(三)融入“学雷锋”志愿者活动
围绕“4.26”、“8.8”“12.4”等法制宣传日,组织青年志愿者积极开展进企业、进社区、进科教城活动,不断强化海关政策宣传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我关以举办政策宣传讲解培训班为手段,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活动,今年以来已举办各类政策培训20余次,参培数逾千人。
三、主动接受监督,发挥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的功效
我关始终将打造“阳光海关”,推动海关行政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作为信息公开工作的主要目标来抓,深入推动内外部公开,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
(一)诚邀行风监督员监督
继续聘请地方党政机关、人大、公检法系统以及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和全市重点进出口企业的18名同志为海关的特邀监督员,定期召开海关情况通报会,广泛了解和听取意见、建议,自觉接受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海关工作的监督。
(二)积极参与《政风热线》节目
我关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与市民进行互动交流,在《政风热线》节目中向全市进出口企业和市民作出了落实重点企业关长挂钩制、重点项目跟踪制、外资企业培训制和疑难问题沟通制,不断促进常州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发展的郑重承诺,不断树立良好外部形象。
(三)创新信息公开形式
我关构建短信平台,及时发布海关政策调整信息;增设电话自动应答功能,完善业务电话的人性化服务功能;创建“海关业务QQ群”、“常关青年微博”等新载体,为关企互动提供信息沟通新平台。
(四)充实业务现场公示内容
我关以展板、网络、公示牌等形式,进一步规范公示机构设置、部门职责权限、负责人及关员的相关信息、业务作业流程、办事时限、收费依据和标准、以及与管理相对人权利义务直接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等内容。
(五)主动公示服务监督渠道
我关在公示海关职业纪律和行为规范的同时,进一步设立咨询窗口、科长值班窗口,设置了关长信箱和意见箱,主动公开预约加班电话、单位值班电话、投诉举报电话,为企业咨询举报提供便利,将海关行政执法活动置于社会、法律和舆论的监督之下,实行“阳光作业”。
四、工作成效明显,海关内外公开形象得到有效提升
我关进一步加大了信息公开工作力度,丰富公开内容,创新公开手段,拓展公开渠道,在2014年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关员参与度普遍提高
实行信息公开,增强了海关内部事务的透明度,突出了海关事务的群众性、广泛性,尊重、保障了广大关员的知情权,保护、调动和发挥了广大群众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全国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三岗创建”等品牌创建工作的推动下,关员主动接受社会、法律和舆论监督的意识不断提升,全员参与信息公开的热情不断增加,“人人都是窗口,个个争当模范”的氛围正在形成。
(二)风险防控能力得到提升
随着信息公开工作的深化,我关将过去的临时性公开转变为制度化公开,将过去的被动型的监督变为主动型的监督,做到了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同时,信息公开将海关权力运行状况置于“阳光地带”,增强了广大关员对人、财、物管理情况的知晓度,在海关内部建立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提高了防范“三大风险”的有效性。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得到了包括邹志武副署长在内的各级海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执法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强化协作配合,开展税源分析,严把审价关口,加强整体掌控,1-11月征税27.48亿元,同比增长42.3%,提前完成总关目标任务。落实好各项减免税政策,支持重点产业、项目和区域发展,1-11月审批进口减免税货值3.1亿美元,减免税1.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8%和40.7%。自11月1日全面实施关库联网,当月共联网核销税单1003票,金额2.06亿元。截至12月10日,刑事立案5起,案值8563万元,涉及税款1551万元。扎实开展“绿风”专项行动,对辖区内进口棉花和肠衣进行加工贸易农产品专项调研,同时严厉打击农产品走私行为,立案侦办专项行动案件1起,查获涉嫌走私粗鱼油2000吨,案值约2100万元。开展业务现场处理行政处罚简易程序案件试点与推广,办理简易程序案件41起。
(四)社会各界反响普遍良好。
我关始终恪守各项服务承诺,做到“全天候、无假日”通关,今年以来已义务加班500余人次。全面落实分类查验和查验分流,扩大跨区域通关适用范围,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从A类企业扩大到B类生产型企业,同时辖区适用“属地申报、属地放行”通关模式的企业数量扩大至271家。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自9月22日实施以来,共接受1077票广义一体化报关单和187票狭义一体化报关单的申报。进一步推进通关和保税业务无纸化改革,提升报关单无纸化率,1-11月,通关作业无纸化率达到91 %。落实担保放行制度,为2家企业开展免担保验放业务。落实简政放权要求,参与行政审批改革,做到将政策宣传到位、将业务改进到位、将问题研究到位、将风险控制到位。按照“一点申报、多点放行”或“多点申报、一点放行”的大通关思路,实现辖区内各办事机构、特殊监管区域与常州港口岸的对接。大力推广税费电子支付,目前电子支付的企业比例达到95%。配合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常州、武进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做好常州奔牛机场对外开放前后工作,调剂人力资源成立监管小组,7月31日机场口岸对外开放通过国家级验收,9月25日机场首条国际航线通航,在首航1个月内我关即查获违禁印刷品并对旅客超量携带物品征收行邮税,截至11月底共监管进出境旅客5895人次。推动搭建首条机场“空空联运”转关通道运行。做好录安洲码头1号泊位和新日化学液化品储罐的验收工作。积极支持常州申报全国第三批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并获批。自2010年以来连续5年获得“常州市年度市级机关部门综合考核优胜单位”。
尽管我关信息公开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下一步我关将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努力: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监督检查机制;二是进一步将各项服务承诺落到实处;三是进一步丰富公开内容,拓展公开渠道,提升工作质量;四是进一步拓展网上审批、查询、网上支付、办证、咨询、投诉、求助等服务范围。
2015年3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