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市面临较为复杂严峻的外贸形势。常州海关立足自身职能,将外贸稳增长作为重要工作方向,继续深化改革、加快职能转变、优化口岸环境,服务“重大项目深化年”活动,促进我市开放型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一、改革引领,重点突破,不断促进贸易便利
(一)复制创新举措,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分别举办常州新北区、钟楼区、天宁区、武进区和台资企业等培训班,解读自贸区政策,共计7次,参培企业和代表共约600余家,参加人员900多人。5月还邀请南京海关12360服务热线专家为区内企业做综保区政策专题政策宣讲。多次和重点企业交流沟通,了解企业现实需求,细化复制推广方案,就区内自行运输、工单核销等监管制度,明确复制推广的计划和实施要求。积极开展区港联动、特殊监管区内企业一线进出境的“属地申报、口岸放行、属地验放”,开展无纸化报核等,在监管理念和具体举措上与上海自贸区接轨,推进实施“综合保税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物流监控系统”,以特殊监管区域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对接上海自贸区。目前“区内自行运输制度”已在关区内的特殊监管区间(武进出口加工区和昆山综合保税区)实施;参与“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制度”区内企业5家,区外企业200余家;参与“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制度”区内企业45家,通关效率每票减少5分钟;“简化统一进出境备案清单”已经在全部45家区内企业推广实施;参与“智能化卡口验放”区内企业45家,区外企业600余家,每票货物通关减少20分钟。此外,今年1月,常州、武进2家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优化整合为综合保税区。
(二)紧跟上级部署,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对辖区内企业开展调查摸底,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基础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上门服务,进行现场办公,指导和帮助企业逐步开展企业类别调整,使更多企业能享受区域通关的优惠政策。今年以来共现场办公8次。二是加强宣传发动。通过报纸、电视、电台、微信、QQ群等加强政策宣传,举办各层级企业培训班、政策宣讲会,对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举措进行集中全方位、深入详尽地进行了解释。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政策宣讲会3次。三是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关员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有效提高业务技能。自去年9月开展此项改革以来,我关共接受1567票一体化通关报关单的申报,参与企业达到93家。
(三)巩固试点成果,深化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深入推进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的阶段性经验总结工作,针对企业反映问题认真加以研究,主动上门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上级部门。关注上级海关简化报关随附单证试点工作,并对我关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线”进出境和“二线”非涉税进出口货物开展前期调研。运用分类通关分拣作业模式,加快放行低风险报关单下货物,有效减轻现场接单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截至6月底,我关共签约通关无纸化试点进出口企业和报关企业2809家,累计接受无纸化报关单申报10313票,无纸化率达到93.65%,较2014年的91.5%进一步提升。
(四)立足科学高效,进一步优化查验监管机制。下调出口查验率,加快货物出口速度,进出口平均查验率下调0.5个百分点;严格执行复查复验、科长巡视带班制度;严格按照选择查验作业规范,实施查验派单作业;严格按照布控指令要求,进行查验指令的细化工作;严格按照布控和查验作业流程,登记和反馈查验结果;建设南京关区首个移动查验和巡查作业平台,建立查验和巡查图片的数据库管理,实现查验现场与单证处置后台的无缝对接和实时联动,查验速度和查验绩效显著提高。1-6月,我市外贸出口641.1亿元,同比增长0.7%。
二、 减负增效,激发活力,落实各项惠企政策
(一)推进简政放权,建设“一个窗口”。做好总署最新取消、调整的“保税工厂设立”、“关税及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滞纳金减免审批”等6项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地工作。逐步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对现有行政审批事项明确审查标准,承诺办理时限。做好企业注册登记改革,取消进出口收发货人注册登记行政许可,降低报关企业注册登记条件,1-6月常州地区新增报关单位714家。开展行政审批“一个窗口”管理试点,优化内部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目前已摸清我关可受理行政审批事项共计9项,形成“一个窗口”管理初步实施方案。
(二)取消多项收费,减轻企业负担。一是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标准收取相关费用,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规定足额上缴上级海关,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目前常州海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仅有1项。二是按规取消收费。取消海关预归类服务及纸质和电子《代理报关委托书》经营服务性收费、安全产品后续服务(包括补卡、变更、延期、解锁)等3项经营服务性收费。三是自查联合收费。我关事业单位及所属经济实体不存在与码头、港务、仓储、运输公司等联合经营收费情况。四是降低相关收费。对我关在总署进出口环节经营服务性收费正面清单内的收费项目到物价部门备案,并将报关单预录入收费标准由以前30元/单下调为目前的26元/单。
(三)落实税收优惠,促进红利落地。一是做好减免税管理。积极支持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落实好各项减免税政策,支持重点产业、项目和区域发展。1-6月共计审批货值10683万美元,减免税额6523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7.2%和22.04%。二是完善出口退税机制情况。主动走访税务部门,协调相关工作,在认识上基本达成一致;主动加强通关部门与技术部门的联系配合,确保报关单数据传输的准确、完整、及时,方便企业及时办理退税手续;进一步做好宣传,促进企业全方位了解海关政策法规,提高办事效率。
三、 多管齐下,全力保障,优化外贸发展环境
(一)加强口岸协作,推进“三互”建设。2014年12月下旬在常州口岸启动关检合作“三个一”平台,试点货物为常州港进出口大宗散货。按照南京海关统一部署,从2015年6月起,将“三个一”范围扩大至常州口岸全部进出口货物,目前集装箱货物的查验检验已在关检共同查验平台上实施。加强与海事AIS船舶定位系统数据协作,促进口岸单位执法互助。与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开展服务外贸“百企走访、千企座谈、万企征询”活动,目前关检双方已联合走访我市7家重点外贸企业、召开4次共计70家企业参加的座谈会,并正在向700家外贸企业征询意见。
(二)坚持守法便利,促进关企合作。一是秉持“诚信守法便利、失信违法惩戒”原则,稳步推进差别化稽查作业模式,做好企业“主动披露”制度试点前期准备工作。二是深化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改革,提升企业信用等级认定信息化水平,对于高级认证企业,原则上仅适用较低比例的随机布控查验。今年5月,海关新信用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常州地区首家企业安费诺(常州)连接系统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一般认证。三是与常林股份有限公司、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分别签署了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合作备忘录,支持自主品牌企业“走出去”。
(三)履行服务承诺,做好保障工作。一是继续实行7×24预约通关制度,坚持在常州港延时加班和在武进出口加工区周六加班。二是在无机构、无编制的情况下,抽调人力组成临时机场监管小组,加班加点完成旅客通关保障任务,5月23日单日监管旅客1084人,创航空口岸开放以来最高纪录,同时在4月首次监管入境公务机。三是支持中免集团无锡中免免税品有限公司在常州机场设立免税商店,目前我关已向总关反馈有关免税商店设立事宜的意见。四是指导支持朗盛(常州)有限公司液/气体专用储罐堆场类海关监管场所通过验收。五是加大政策研究和调研力度,为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层次更高、措施更实、效果更好的参考。今年我关报送的《海关工作专报》被常州市委书记阎立批示2篇次。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在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加工贸易无纸化报核,简化办理手续。积极参加海关系统“两个中心”建设和南京关区业务一体化改革。结合地区实际,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引导力度,推动条件较为成熟且推广价值大的“选择性征税”、“工单式核销”等模式落地实施。
(二)继续优化口岸环境。继续做好常州、武进两个出口加工区接受优化整合为综合保税区国家验收的配合工作。支持常州地方电子口岸建设。
(三)继续服务新兴业态。主动对进境维修等新型贸易形式,研究监管方案、积极向上争取,做到把关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支持常州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支持“保税展示交易”功能落地,服务建立进口商品直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