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伴随着全民阅读的蓬勃发展和读者对手机依赖度的日趋上升,数字阅读日益发展成为阅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第四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发布的《2017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3.78亿人,人均阅读电子书数量达到10.1本,而数字阅读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152亿元人民币,增速达26.7%。为了解常州市民在阅读方面的行为习惯,近期,常州调查队对120名常州市民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通过电话调查方式,共调查了120位常州居民。从不同性别看,男性61人,占50.8%,女性59人,占49.2%。从年龄分布来看,25岁以下有5人,占4.2%,26—40岁有37人,占30.8%,41—55岁有41人,占34.2%,55岁以上的有37人,占30.8%。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此次受访者文化程度偏高,大多分布在大学(含大专)文凭,有64人,占53.3%,其次是高中(中专)文凭有48人,占40%,硕士及以上8人,占6.7%。
二、数字阅读引领全民阅读时代
1、数字阅读成为首选阅读方式。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知识传播的途径增多、成本下降、效率提升,人们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传统纸质阅读,越来越多人选择数字阅读,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数字阅读”为首选阅读方式的占74%,20%的受访者选择了“(传统)纸质阅读”为首选阅读方式,选择“两者差不多”的占6%。对于选择数字阅读方式的主要原因(多选),55%的受访者表示数字阅读“来源广信息丰富”,50%的受访者认为数字阅读“更新速度快”,认为“获取便利、方便检索”及“可以跨平台复制和共享”的分别37%及25%。
2、多数受访者每天有阅读习惯。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有每天阅读的习惯,而阅读渠道79%都是通过网络在线阅读,通过书店购买的占18%,图书馆/朋友借阅的占3%。从调查情况看,每天阅读时间在0.5—1小时的占39.2%。阅读时间在0.5小时及1—2小时的均占24.2%,2小时以上的为12.5%。
三、数字阅读让阅读无处不在
1、碎片化阅读融入日常生活。阅读的打开方式越来越多,手机、平板、电子书等便携式数码设备,已成为人们居家出行的必备品。家中、车站、餐厅等任何一个角落,无数双眼睛都会盯着手中的小屏幕,翻翻新闻资讯、看看微博热文,听听有声书籍,随时进行碎片化的阅读,似乎已成为人们阅读的新习惯。从阅读的种类来看(多选),读者的阅读取向整体越来越偏向于娱乐、休闲、轻松的内容,时事新闻热点及生活娱乐资讯是较多市民在日常阅读中选择的类型,其次是医药健康及文化文学类。
2、手机成为首选阅读载体。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每个人手上都有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图书馆”,阅读APP和电子书阅读器的出现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阅读的需求。随着手机应用多元化的发展,手机因其内容丰富及便利的优势,成为市民日常进行数字阅读的最主要途径。当被问到“在进行数字出版物阅读时,使用最多载体”时,有80%的市民选择了“手机”,10%的市民选择“电子阅读器”,选择“(笔记本)电脑”及“IPAD”的均占2.5%,5%的市民选择“其他”,手机大有一统移动阅读终端的趋势。另外,调查数据显示,市民每天花费在手机的阅读、浏览的时长在“1小时以内”的占20.83%,“1—2小时”的占56.67%,“2小时以上的”占22.5%。
四、全民阅读时代:读纸OR读屏?
1、纸质书籍购买需求不高。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和电子书的多元化发展,市民在纸质书籍购买方面需求普遍不高,有62.5%的受访者表示日常几乎不会购买纸质书籍,31.67%的受访者则表示每月都会购买。每三个月或每半年进行购买的分别占0.83%及5%。对于为何基本不进行(传统)纸质阅读的原因,83%的人群表示更喜欢数字阅读方式,6%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该读些什么”,5%的受访者认为“缺少读书的氛围”,表示“没有读书的习惯”及“学业或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的均占3%。
2、碎片化阅读深度与精度有待提高。在数字阅读大行其道、如日中天的当下,移动阅读以其便捷、碎片化等特征成为数字阅读的主流发展模式。面对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我们真正能记住并掌握的有多少?不少市民表示,如果要阅读内容深刻的书籍,还是会优先考虑购买纸质书籍。调查数据显示(多选),认为数字阅读“信息庞杂、不适合深度阅读”的占35.8%,认为“权威性不足”的占21.7%,72.5%的受访者表示“容易造成视觉疲劳”,选择“不适合学习与记录”及“其他”的分别占1.7%及17.5%。
五、几点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有书读,读好书,大力推动全民阅读。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如今已成为一件关乎国家文化发展的大事。
1、全民参与,营造读书氛围。阅读已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获得精神营养的重要生活方式,数字阅读也好,纸质书籍也罢,尽管形式差异,但殊途同归,关键是要将读者拉回到读书的氛围中来。数字阅读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它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而作为公共图书馆不仅仅应该为读者提供基本的借阅服务,还应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开展阅读指导、读书交流等活动,开通公共数字化阅读平台建设,为读者提供更为舒适的阅读空间,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促进更多的人亲近阅读。出版单位不能只专注于纸质出版,出版的产品也应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加强精品图书的供给,而各类媒体则可以深入开展宣传报道,营造浓厚氛围。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应该营造一种科学读书的氛围,对读者尤其是青年人的阅读行为进行合理引导。
2、优化内容,提升阅读质量。数字阅读带给了人们学习和生活的便利,也更多的满足了娱乐需求,较多的读者是出于打发时间和缓解压力的目的进行阅读,但现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读者的阅读出发点向增长见识、拓展社交等学习需求转化,读书还是读屏并不重要,更应该关心的是,如何丰富阅读内容,提升阅读质量和品位,使阅读真正能带给人智慧,成为人们汲取精神营养的主要渠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取长补短,“深阅读与浅阅读”互生共荣。在阅读内容创新上不断尝试,持续增加优质阅读内容的供给,开发新品类、推送新内容,让好的内容无论在书上、网上还是屏上都能读到,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阅读需求,为读者提供更多健康、文明、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3、加大力度,规范产业秩序。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深入发展,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盗版现象的存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数字图书馆、贴吧及各种应用程序(APP)使得很多版权作品未经授权就会在不经意间被转多手。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未经授权网络转载的查处打击力度,建立一种正常的数字版权授权通道,同时有关执法部门也应加大对电子书侵权盗版的行政处罚力度,对重点作品实行主动预警,对侵权盗版比较严重的一些领域建立常态化的著作权法执法检查机制。另外,还应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版权意识,鼓励读者积极举报侵权剽窃等行为,从而规范数字出版的产业秩序,共同为数字出版领域创造一个健康的明天。
未来,随着阅读服务的更加公共化、内容质量的更加精品化、传播渠道的更加多元化、版权运作的更加精细化,数字阅读行业将蓬勃发展,未来可期,迈入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