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便民服务 >> 价格信息 >> 内容

小麦总量减、品质优、收益增——2017年常州市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2017-07-07      来源:发改委    浏览次数:    字号:〖
 

我市小麦由于播种较晚且播种期拉长,苗情不平衡性突出,但后期天气状况良好,小麦质量高,且由于全市播种面积大幅减少,造成粮源相对紧张,收购价格同比锐增,农户种植现金收益也由亏损转为盈利。

一、单产减:2017年小麦亩产274.43公斤,比上年减少24.46公斤,减幅8.18%

由于去年“烂稻场”天气影响,造成我市小麦苗情不平衡总体比较突出,田间苗数少、分蘖少,总体苗质较弱,弱小苗比例偏大,同时,越冬期间雨水异常偏多,部分田块由于沟系不健全,田内土壤含水量持续偏高,造成夏熟作物受渍面积比例较高,但好在此后小麦生长期天气状况良好,没有像去年一样爆发赤霉病,总体来看,今年小麦普遍质量较高,产量各地区差异较大,地势较高,播种未受天气影响的产量要略高于去年,单产在每亩310公斤以上,而受阴雨影响错失冬播季节,播种时间拖后拉长的,产量则严重下降,如去年高产的农户蒋可桢和吕龙保亩产同比都减少100公斤以上,只有250公斤不到。今年我市10个调查户小麦亩均产量为274.43公斤,比上年减少24.46公斤,减幅8.18%

二、成本增:亩均总成本940.64元,与去年增加78.37元,增幅9.09%

(一)亩均生产成本687.57元,同比去年多出75.30元,增12.30%

1、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478.92元,同比多出50.99元,增11.92%。其中变化的主要项目有:(1)亩均种子费118元,同比增54.88%。主要种子用量方面大幅增加,今年小麦晚播,加上稻田积水严重,为保证成活率,大幅增加种子用量并进行适当补种,往年种子用量每亩只需要15公斤左右,而今年农户普遍在20公斤以上,多的甚至需要40公斤;(2)亩均化肥费138.8元,增7.98%,化肥费增多一是因为小麦晚播化肥施用量有所增加,二是部分化肥价格上涨,如今年小麦用的尿素价格为1.8/公斤左右,去年同期则为1.7/公斤;(3)亩均农药费39.39元,增16.19%,主要原因为稻田积水较多,冬前化学除草效果差,草情严重,除草的农药多用一遍;(4)亩均租赁作业费157.20元,比去年减少3.60%

2、亩均人工成本208.65元,比去年的184.34元增加24.31元,增幅13.19%。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劳动力工资水平稳中有升,今年人工工价由63.25元调高至65元,涨幅2.77%,另一方面是今年雨水偏多,清沟理墒和除草增加的人工较多。

()亩均土地成本253.07元,比去年增加3.07元。通过实地调研,今年土地成本略有增加,主要是种田大户殷阿富原先租金较低的土地租约临近到期,按照当前市场行情租金开始略有上涨。

三、价格涨、产值增:每担售价109.74元,涨35.48 %;亩均产值602.30元,增24.39%,亩均现金收益扭亏为盈。

从粮食局质监部门了解到,今年小麦生长后期情况良好,小麦质量要明显好于上年,去年小麦水分、不完善粒较高,赤霉病比较严重,等外粮比重大,不少是四等、五等以及等外粮,社会收购价大多集中在60-80/50公斤,而今年三等粮达到85%,呕吐毒素较去年大幅降低,容重平均约765/升,同比高出10/升,由于质量好,加上小麦播种面积大幅下降造成总产锐减的影响,今年收购价较去年高出不少,基本达到每担118元,卖给小贩的也基本在110元以上。因此,虽然今年单产下降8.18%,但亩均产值反而同比增加24.39%,达到每亩602.3元,现金收益也达到每亩17.91元,比去年增加59.53元。

四 、小麦发展建议

(一)加快促进各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提高产出效率,推进小麦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加大对麦农合作社和种麦大户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增加补贴力度,鼓励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小麦产业组织模式,提升小麦产业竞争力。

(二)保持粮食最低托市收购价政策不变。近年来,受天气、市场粮价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已经暴露出“弃种抛荒”或“休耕”现象。国家应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出发,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同时,出台一系列定向补贴政策,比如种粮农民种植补贴、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补贴、种植优质品种补贴等等,从而促使粮食市场向着更合理的方向调整。

(三)推广目标收入保险从而规避种植风险。目标收入保险,是对粮食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双保障的保险,对因粮食产量降低、价格下跌或产量价格共同变化引起的收入损失提供保障,即当投保人实际粮食收入低于预期收入指数时,投保人获得相应的差额赔偿。近几年,我市粮食生产屡遭天灾,如果能够推广目标收入保险,对于破解谷贱伤农难题,让农户真正实现“旱涝保收”,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确保区域粮食生产稳定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政务网站导航
国家发展改革委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常州市人民政府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3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