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12年常州农户粮棉油种植面积全面趋减
──常州市2012年农户种植意向调查报告
据对常州金坛、溧阳和武进三地区48户农户种植意向调查显示:2012年户均农作物播种面积10.7亩左右,降幅为3.25%;五大类主要作物,即粮食、棉花、油料作物、果蔬、其他农作物户均下降1.57%、5.88%、20.51%、11.54%和1.81%。2012年农民种植意向呈现“三年连降、各品种全面趋减”态势。
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各地均呈减势
2012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7.52亩,同比减少0.12亩,减幅为1.57%。总体而言,在国家连年抬升粳稻、小麦最低收购保护价,市场粮食价格趋升,种粮收益稳定前提下,农民种粮积极性还较高,种植面积之减主要由于耕地面积缩减所致,而非主观积极性之减。其中:武进区前黄镇漳湟村调查点因建设征地有所调整,改用高梅村新点,所以影响到纵向数据可比性。
1、稻谷略减 稻谷种植面积3.8亩,比上年减少0.04亩,下降1.4%,呈现“粳稻减、灿稻增、糯稻平”特点。(1)粳稻播种面积为3.7亩,减幅2.63%。其中武进区芙蓉点的刘祖义2012年将归还1亩承包耕地。(2)晚籼稻户均播种面积0.1亩,增幅达150%。主要为溧阳地区农户增种意愿强,因2011年种植籼稻较粳稻收益高,省工省本。籼稻生长期短,一般早于粳稻收割近一个月,收获期间遭遇“烂稻场”的可能性小,且治虫次数少2次左右,较粳稻亩物质费用少近百元,用工少1.5工左右,综合比较收益明显好于粳稻。(3)其他谷物(即糯稻)播种面积0.05亩,与上年持平,11年糯稻价格为150元/50公斤,较10年190元/50公斤下降幅度较大,但因农户种植糯稻多为自食自用,故波动不大。
2、小麦微缩 全市户均小麦播种面积为3.41亩,比去年减少0.1亩,减幅1.16%,呈“溧阳减、武进增、金坛平”结构。具体为:溧阳上沛点农调户蒋可桢年岁较大流转出田块4.7亩,减幅达47.96%;武进芙蓉点卜志刚今年增种1亩;金坛户均小麦播种面积2.35亩,与去年基本持平。
3、玉米增、薯类大豆减 全市户均种植玉米0.12亩,比去年增加0.01亩,增幅9.09%。目前玉米市场价每50公斤110元,同比增13元。我市仅溧阳地区农民种植玉米并且大多是零散边角地,玉米主要是用作家畜饲料,也有农户把玉米当作杂粮食用。薯类种植面积为0.04亩,同比略减0.01亩;大豆面积为0.10亩,同比减0.1亩。苏南地区农户种植薯类、大豆多为自食自用,且多是利用零散边角地,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只能适应当缩减种植规模。
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继续缩减
我市户均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0.62亩,同比减0.16亩,降幅20.51%。主要种植品种油菜籽、花生和芝麻等都呈不同幅度的下降,降幅分别为13.85%、50%和54.55%。种植油菜籽播种、开沟、收割均只能手工操作,费工费时,花生和芝麻多为自食自用。
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总体下滑
1、量价齐降,棉农积极性受挫。全市户均种植棉花0.16亩,比上年略减0.1,降幅5.88%。其中溧阳户均种植0.06亩,同比减33.33%;金坛户均种植0.31亩,同比减3.13%。主要原因:一是今年棉花市场价格在去年剧升的基础上暴跌。2010年籽棉价格最高在630元/50公斤,今年的市场收购价仅在400元/公斤左右,降幅达36.51%。根据2011年金坛地区棉花汇总数据,棉花的亩产量、亩均总产值、平均出售价格和现金收益分别为46.13公斤、988.45元、913.7元和576.18元,和2010年相比,降幅分别达到44.47%、58.11%、28.07和71.31%。所以棉农缩减意愿明显,但金坛部分农户由于地处山区,受种植条件所限,只能继续种棉。
2、量减本升收益降,桑蚕茧种植面积略减。全市户均种植面积1.88亩,同比略降0.1亩。2011年桑蚕茧产量同比减13.51%、成本升10.95%,虽价格有升,但总体收益仍趋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外出务工机会增多,且蚕茧面临市场价格波动大,农药污染等风险,蚕茧产业正逐渐萎缩。
3、蔬菜、瓜果种植面积略减。2012年果蔬种植面积为0.23亩,比上年降11.54%。其中蔬菜和上年持平,而瓜果明显趋减。因菜价整体水平较高,农民在自给自足之余还可创收;而受西瓜膨大剂等市场负面因素影响,2011年西瓜价贱还难卖,瓜农伤情较重,2012年无意再种西瓜。
4、苗木花卉稳中有升。全市亩均种植花卉苗木0.3亩,同比略增0.1亩。伴随2013年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常举办,苗木花卉市场前景美好,农民在美化生活的同时又能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何乐而不为呢?
四、问题和建议
1、保护耕地任重道远。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旗下,2011年各地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耕地面积逐年趋减,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为保护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国家应重视保护耕地问题,在城市规划时注意建立城镇化进程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协调平衡机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城镇化对农村地区的过度侵蚀,稳住农作物播种面积。
2、强农惠农亟待强化。多年来得益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撑下,农民种植积极性有所提高,但这来之不易。在2011高企的CPI指数下,相比于出门打工有更高收入等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总体并不高。因此,国家持续多年实行的粮食收购和各类补贴等政策扶持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同时,要注重保护粮、油、棉、桑种植结构的科学合理与稳定布局,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尤其面对经济危机下流动性过剩等因素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及波动剧烈等压力,建议及时用好用足物调基金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扩大补贴覆盖范围,如对棉、桑、油料作物种植实行鼓励增种增产的补贴和托市收购政策,保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促进农产品种植结构的合理化和播种面积的稳定性。
3、信息引导急待加强。从当前农业种植结构和布局来看,农业种植结构和布局的科学性、均衡化、信息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民靠天、靠市场吃饭的命运未有根本性的改变,无论是农民,还是现代农企,对2012种植意向基本是随市场作滞后性的主观判断和预测,没有渠道能获知市场供需的正确信息。因此,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体系的建设,当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切实加强,尽可能在种植布局的规划和结构的引导上积极发挥好预报预警和服务功能,真正为助推农民增收提供支撑。
4、优势产业值得推广。随着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品牌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增收不能只依赖于农产品增产涨价,应充分挖掘农业内在的增收潜力,适当压缩竞争力较差的传统产业,注重因地制宜,差别竞争,充分挖掘本地地理、人口、资源等优势,着重树立品牌意识,打好“绿色牌”、“精品牌”,着力培育特色稻麦、果蔬、食用菌、生猪等优势产业,尽快构建规模化、专业化的特色生产与加工基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构筑多元化的市场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