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局部署要求,常州市成本调查分局会同新北区物局价对辖区内常州菜根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的3户农调户种植的包菜进了种植成本和收益的调查,主要情况如下:
基本情况:菜根香蔬菜基地去年12月种植了10亩地的春包菜,也称牛心包菜。种植时正值蔬菜价格上涨之时,包菜批发价近1元,预计包菜种植效益较为乐观。可事与愿违,孰料在包菜成熟期遭遇了价格的“滑铁卢”,伴随着种植成本的刚性上升,包菜的种植成本与收益呈逆势的反向走势,菜农伤情严重。
一、成本刚性上升。三户包菜种植户亩均主产量3505.25公斤,平均售价仅为0.54元/公斤,产值合计1881.52元。由于人工、土地、燃料等成本费用一律步入上涨通道的因素影响下,包菜的种植成本也高企不下。经调查,菜根香包菜的种植总成本为每亩2615.97元,核摊到每公斤成本为0.75元。亩均人工成本为789.8元,土地成本416.67元。物质与服务费用为1409.5元,其中:种苗、化肥、农药、租赁作业费分别为288.50元、175.85元、45.78元和50.67元。
二、价格遭遇滑铁卢。自2010年12月种植至2011年四月底收获的五个月中,包菜批发价犹如过山车,自开始的近1元/斤左右,3月起一路趋跌,四月底跌至0.5元/斤,继而5月初又迅速下滑至0.1元,随即如此仍无人问津。5月12日,经过常州市物价局和商务局牵线,常州市区家乐福、沃尔玛、乐购、好又多、明都5家大型超市与菜根香顺利对接,成功开展了常州蔬菜的“农超对接”。由5家超市同时组织集装箱等运力,直接来到蔬菜基地现场,按统一议定价:每斤0.09元的价格,集中收购了菜农即时采摘下来的春包菜,在一天之内,就解了菜农“卖菜难”的燃眉之急。最终,该基地包菜的平均销售价格也仅为0.54元/公斤,价格的恶变让菜农遭遇极大伤情,丰产却没有丰收。
三、现金收益惨淡。三户农调户亩均平均现金收益-734.45元,农调户周华方现金收益为431.54元,主要是该农户包菜上市时机较好,平均出售价格为0.85元/公斤。而另外二农调户每公斤售价仅为0.42元和0.31元,分别亏损1180.57元和1454.28元。
(二)包菜成本收益倒挂之原因分析
1、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存在先天缺陷。所谓“菜贱伤农”,固然有中间环节加价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也和农产品先天缺陷有关。我国农业生产和销售有些脱节,带着盲目和无序。大凡农产品,都有一定生产周期,到底种多少,如何才能赚钱,农民哪怕是现代农业企业,也只能依靠有限的信息和个体感觉。在信息并不完全透明熟知的情况下,“多了价低,价低少产,少产价高,价高多产”的循环与波动,“大小年”几乎是农民长期难以摆脱的魔咒。
2、部分普通品种蔬菜供过于求。首先是蔬菜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去年在气候、市场等因素影响下,蔬菜价格涨幅很大,促使菜农有意增种蔬菜,尤其是普通品种蔬菜种植面扩大,带来地产蔬菜供应偏多。其次是去冬今春气温高,蔬菜生长快、产量高,包括叶菜类在内的应季蔬菜集中上市,市场供应量大幅增加,加上外地菜大量输入,迅速形成供过于求的市场。
3、地产菜销售通道不畅。通过对滞销蔬菜零售价格的对比,发现尽管蔬菜田间收购价格跌幅巨大,但同期市场零售价格下降却并不明显。这其中,地产菜从田间到餐桌的购销渠道并不通畅,产销信息也不透明,即使是大型的现代农业企业,内部组织化程度并不高,尚未能真正建立起高度关注市场的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反应灵敏的内部产销运作机制,对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意识不强,对多样化的产销对接模式探索实践不够,加工、收储冷藏能力又不足,必然带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不强。
三、密切跟踪与扶持,坚持服务“三农”
常州菜根香的遭遇,也是我国“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一个典型缩影。而“菜篮子”又关乎千家万户,其影响之广之深,是当前调控物价中的重中之重。因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当高度重视、密切关注、长期跟踪、积极扶持,坚持为服务“三农”、稳定菜价作不懈的引导与努力。
1、加强组织化引导,避免盲目种植。由政府引导农民逐步建立联合经营体,推进蔬菜经营模式改进,加强组织化引导与专业化服务,推动社会化合作并与现代科技、现代物流相结合,以建立农户+合作社+公司等有前瞻性的订单式农业,增强菜农市场预测分析和抗风险能力,合理安排生产,优化品种结构,避免盲目种植,促进蔬菜市场的供需平衡。
2、加大扶持力度,共同抵御风险。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探索有利于蔬菜保供稳价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抗风险机制。如前阶段北京免除了滞销蔬菜的入场费,上海启动"夏淡菜价保险"机制等。建议通过开设农业保险、政府补贴等方式,逐步建立健全政策扶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期稳定的抗风险机制,为实现蔬菜长期的保供稳价调控目标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3、强化信息引导,增强市场透明度。探索建立适应本地蔬菜生产、流通和市场信息监测发布机制,有效提升蔬菜生产、流通和市场信息的透明度。要加强蔬菜产、销动态监测,掌握本区域内蔬菜生产和预计上市情况,利用农业信息服务热线及手机短信平台,提早发布信息;要强化蔬菜市场预警分析,对发现的苗头性异动情况,及时提出应对预案;要密切监测网情舆情,正确处置不良信息,科学引导生产、流通与消费。
4、建立对接平台,拓宽流通渠道。一是在“商务预报网”、“新农村商网”建立网上蔬菜对接平台,相关政府部门积极组织蔬菜生产大户、经销大户、批发市场等在供求平台上发布最新市场供求信息,积极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增加市场透明度。二是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不同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通过组织农超、农校、农企对接等活动,扩大网上推介服务,帮助菜农找销路,帮助超市找商机。三是减少产销对接障碍。以农超对接为例,农超对接对零售企业自身硬件设施有相当高的要求,企业必须有强大的配送中心和销售终端及一定的冷链物流,因而推进农超对接必然首先壮大强势的大型超市的发展;对进场菜农而言,政府应引导超市方积极降低入场门槛,以不收或大幅降低进场费、条码费,不压账款等措施,从而真正使农超对接得以推广并长效合作。
5、强化市场监管,优化稳价秩序。加强蔬菜市场监督执法力度,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市场价格巡查和涉农收费,农资价格等专题检查,及时打击“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不法行为,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环节的价格秩序,倡导蔬菜市场诚信经营氛围,为农民增产增收和蔬菜保供稳价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