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市经信委关于征集“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项目的通知 | ||||||||||||||||||||||||||||||||||||||||||||||||||||||||||||||||||||||||||||||||||||||||||||||||||||||||||||||||||||||||||||||||||||||||||||||||||||||||||||||||||||||||||||||||||||||||||||
各辖市、区经信(经发)局: 为进一步深化“三位一体”发展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推动工业基础能力突破和高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速引领全市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现拟在全市范围内征集“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项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对象 (一)“高端制造”项目。是指企业围绕工业“四基”和高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二)“智能制造”项目。是指工业企业实施的车间(工厂)智能化改造提升或新建项目。 二、项目要求 (一)项目投资:项目技术装备(含软件)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 (二)实施年限:项目应在2016-2017年开工建设,实施年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个别项目可放宽至3年。 (三)建设内容: 1、“高端制造”项目 (1)企业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技术平台)和高端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2)研发和产业化的产品(工艺)技术指标预期须具有国内外领先(先进)水平。 2、“智能制造”项目 (1)原有车间(工厂)的智能化改造提升或新车间(工厂)的智能化建设项目; (2)建设内容基本符合省示范智能车间认定条件。 请各辖市、区认真调研摸排项目,主动对接相关部门,组织好本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填报《“高端制造”项目征集表》 (附件1)和《“智能制造”项目征集表》(附件2),并于2016年2月19日之前将表格汇总后发至市经信委产业投资处。 联系人:黄文明 联系电话:85681272 电子邮箱:hwenm@163.com 附件:1、常州市“高端制造”项目征集表 2、常州市“智能制造”项目征集表 3、省示范智能车间基本条件 2016年1月12日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省示范智能车间基本条件 1、智能装备广泛应用。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等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试验、检测等设备台套(产线)数占车间设备台套(产线)数比例不低于70%。 2、车间设备互联互通。采用现场总线、以太网、物联网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等信息技术和控制系统,建立车间级工业互联网,车间内生产设备联网数占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总量的比例不低于70%。 3、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生产设备运行状态实现实时监控、故障自动报警和诊断分析,生产任务指挥调度实现可视化,关键设备能够自动调试修复;车间作业计划自动生成,生产制造过程中物料投放、产品产出数据实现自动采集、实时传送,并可根据产品生产计划基本实现实时调整。 4、物料配送实现自动。生产过程广泛采用二维码、条形码、电子标签、移动扫描终端等自动识别技术设施,实现对物品流动的定位、跟踪、控制等功能,车间物流根据生产需要实现自动挑选、实时配送和自动输送。 5、产品信息实现可追溯。在关键工序采用智能化质量检测设备,产品质量实现在线自动检测、报警和诊断分析;在原辅料供应、生产管理、仓储物流等环节采用智能化技术设备实时记录产品信息,每个批次产品均可通过产品档案进行生产过程和使用物料的追溯。 6、车间环境实现智能监控。根据车间生产制造特点和需求,配备相应的车间环境(热感、烟感、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粉尘等)智能监测、调节、处理系统,实现对车间工业卫生、安全生产、环境自动监控、自动检测、自动报警等智能化控制,安全生产防护符合行业规范要求,车间废弃物处置符合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车间部署的互联网、局域网、物联网、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等网络环境具备较好的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恢复等能力,实现安全可控。 7、资源能源消耗实现智能监控。建立能源综合管理监测系统,主要用能设备实现实时监测与控制;建立产耗预测模型,车间水、电、气(汽)、煤、油等消耗实现实时监控、自动分析,实现资源能源的优化调度、平衡预测和有效管理。 8、设计开发与生产实现联动协同。根据产品结构、几何形状、加工工艺等特性和作业环境,应用智能化设计开发、工艺规划、建模、仿真等信息系统,优化加工参数和工艺流程,实现设计开发与生产之间及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 9、售后服务实现智能化。对生产大型、重要装备或需要远程诊断产品的车间,应运用信息传输、性能监控、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技术设备,建立面向用户的远程服务平台,实现对产品的远程监测与控制、故障自动分析与处理、数据挖掘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