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201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 |||||||||||||||||||||||||||||||||||||||||||||||||||||||||||||||||||||||||||||||||||||||||||||||||||||||||||||||||||||||||||||||||||||||||||||||||||||||||||||||||||||||||||||||||||||||||||||||||||||||||||||||||||||||||||||||||||||||||||||||||||||||||||||||||||||||||||||||||||||||||||||||||||||||||||||||||||||||||||||||||||||||||||||||||||||||||||
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现公布常州市生态环境局(以下简称市生态环境局)201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一、总体情况 2019年,市生态环境局认真学习贯彻新条例,积极落实国家、省、市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工作,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一)积极推动主动公开。切实做好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体的信息更新发布。依托“中国常州”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3件,其中计划总结类2条、业务工作类6条、机构概况类3件、政策法规类6条、其他12件,按时向市档案局送交纸质、电子文件。依托“常州市生态环境局”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发布各类信息1250条,积极回应公众关注热点。 (二)认真受理依申请公开。收到依申请公开37件,其中当面申请2件,网络申请17件,信函申请18件,内容主要涉及建设项目、环境监管、行政处罚等方面。全年办结28件,其中属于同意公开14件,无法提供13件,其他处理1件;结转2020年继续办理9件。目前,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申请事项提供政府信息暂未收费。 (三)完善公开平台建设。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办好民生实事等主题,开展新闻发布会、在线访谈、集中采访等新闻宣传报道活动20余次。按照“谁起草、谁解读、谁回应”的原则,建立行政性规范文件与解读方案、材料同步组织、同步审查机制,做好牵头起草文件的政策解读工作。加强与各类媒体合作,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在中国环境报、新华日报刊发新闻稿件21篇,江苏环境杂志和微信号刊发73篇。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三、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
关于“本年度办理结果-(六)其他处理”说明:1件其他处理是申请内容为党务信息。 四、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广大群众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需进一步拓展,对进一步提升政务公开工作水平的研究还不够,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的主动性需加强。对此,我局将从三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进一步深化学习。认真学习新条例,严格执行相关要求,强化主动公开意识,及时准确公开政府信息,不断提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水平。二是进一步拓展内容。及时更新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围绕群众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主动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渠道。三是进一步完善流程。以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为目标,围绕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两大重点工作,进一步细化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办理流程,落实各环节责任,确保工作高质高效。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意见》,在“常州生态环境局”网站上主动公开环境监察执法、行政许可、环境质量等信息。 推进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决定公开。设立专栏公开行政处罚书和查封、解封决定书80条,增强环保执法的权威性、威慑力。 推进行政许可信息公开。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保验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等公示,全年公开行政许可类信息283条。 推进环境质量信息公开。完善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将实时空气质量、空气质量预报、污染物实时浓度变化、30天AQI变化等集中对外发布,每月公布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 推进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坚持“应公开尽公开”的原则,主动公开重点污染源基本信息、污染源监测、监察执法、行政查处情况等4个方面内容。 |